中国人对死的称呼都可以有100多种以上!

如果按不同的宗教来划分:和尚死谓之“圆寂”、“云寂”;喇嘛死谓之“涅磐”;道士死谓之“羽化”;基督教教徒死谓之“归主”,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“无常”。无宗教人士死谓之过世,离开人世的意思!

如果按照身份等级划分:天子死为“崩”或“驾崩”,诸侯死为“薨”,大夫死为“卒(zu)”,一般官员死称“逝”,士死曰“不禄”,庶人(平民)死曰“死”。清代对王、公、侯、伯的世爵之死,称为“薨”;有官职、有名望的死曰“卒”。

如果按照年龄来划分:不满20岁死曰“殇”,此又分三类:8~11岁为“下殇”,12~15岁“中殇”。16~19岁为“上殇”。但男子已订婚,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“殇”。青壮年死谓之“夭亡”,但于讣告上写“疾终”,引魂幡、《荐亡文疏》上均写“云终”、“告终”。老年死谓之“寿终”。如系家族最高长辈,男加“正寝”,女加“内寝”字样。故后世“正寝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。

如果按特殊原因来划分:为某事舍命为“殉”,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“阵亡”,现作“牺牲”。死于外地谓之“客死”,死于非命谓之“凶死”。

当然还有很多民间对死的敬称,有借道家“仙逝”、“返真”、“登遐”者,有引用阴阳家“就本”、“星陨”者。还有一些自创的:“见阎王爷去了”,“撂挑子了(言已放下人生重担)”,“听蛐蛐叫唤去了(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)”,“艮儿屁着凉”,“翘辫子”,“踹腿”,“蹬腿儿”等等,多具贬义,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。还有很多很多没有罗列出来。

那么在说文解字里面,我们对死是怎么解释的呢?死字是会意。小篆字形里右边是人,左边是“歺”(è),残骨,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。本义:生命终止

死,民之卒事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死者,人之终也。——《列子·天瑞》

而最后我们看看“死”字的字体在几千年文化中是怎么演变的:

生生死死,生是另一种死,死是另一种重生。因为没经历过,所以没有多少发言权!哈哈一笑而过就好!

发表评论